校庆声音

校庆声音视频文字

【流金岁月】海院

时间:2024年09月24日 18:12 来源:  作者:根禾 

初听到海院的名字,颇有些疑感。信阳师院傍浉河、临南湾湖,但肯定没有海,因为信阳地处中原内陆。然而,出了校园往北,穿过一片稻田,有一个红砖圈起的院子,大家都叫它海院。

其实,这个院子原是海军的一个干休所,人们简称它为海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学校将它买了过来,建了几幢点式楼,一部分住青年教师,一部分住学生,同时还建了一个学生食堂,海院便成为学校的一个院子。

海院不大,占地不足百亩,作为海军干休所时,它仅有两处房子,一处是院子东边的一排坐东朝西的红砖瓦平房,一处是院子北边的两层小楼房。院门旁有当兵的站岗,院子里时常有穿军装的人出入,门岗把守并不严,学生经常从不高的墙头翻进院子的一片竹林玩耍,或在院子里散步、读书。这个院子住的人不多,除了偶有来这里休养的军人外,平常比较安静,好像无太大用途。听当时的校领导讲,学校通过信阳籍的部队将军,将它买了过来,作为学生和青年教师生活的一个独立的院子。

我是1986年秋与当年一起留校和分配来的五六十个青年教师第一批入住这个院子的师院人。刚住进来的时候,路还没修好,上下班要经过一段三四百米的土路,雨雪天还得穿胶鞋。由于海院与学校连接处的一块地带是一个村子,住有十几户村民,村民家的鸡狗经常在院子里穿梭。自从青年教师和学生入住到这个院子,门前逐渐热闹起来,通路两边的池塘旁陆续盖起了房子,小餐馆慢慢多了起来,肉丝面和热干面是留给早期海院师生挥之不去的味道,以至于前年找到北京见到早些年毕业的同学,他们还念念不忘海院门口的热干面。

海院刻在我记忆最深处的有两个小楼。一个是二号点式楼,当时住的都是青年教师。那是半封闭的单元式五层楼,一个单元四个房间,公用一个卫生间和洗漱间,每个房间大约十二三个平方,每个房间住两个人,八个人住一个单元,很是热闹。开始我们都吃食堂,后来都陆续添置了小煤炉,各自烧菜做饭。每天下班后,原本就不宽的走道,两两背靠背侧着身子炒菜做饭,锅碗瓢勺的碰撞声、乐呵呵的说笑声,大家手脚笨拙地忙活着,间或交流一下经验,一阵响声过后,相互偎在一起吃饭、聊天或争论着什么问题。夜晚,有的到办公室加班或看书,有的在宿舍看书备课,楼内十分安静,十来点的时候,回归宿舍的脚步声、睡觉前的洗漱声响过,复归安静。后来,大家陆续成了家,相继从这里搬了出去。我在这个楼里住了六七年,这个楼留给我的是抹不掉的生活记忆。

还有一个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工作记忆,它叫艺术楼———海院的艺术楼。1995年5月,艺术系成立,我从院办到艺术系工作。1995至1997年的两年间,艺术系在化学楼一楼的两间房子里办公,1997年春,学校在海院建成了一幢1000平米左右的艺术楼,我们便搬了过去。小楼共有五层,一、二层是琴房,三、四、五层是教室,当时没有设计办公室,建楼过程中我们与基建部门协商,将原本作为卫生间的几个小房间改作了办公室,几位系领导在这几个小房子里办公,三楼的一个教室当作会议室兼其他工作人员共用的办公室。刚搬到这个小楼时,只有两届音乐专业不足一百名学生,教师不到二十人,1999年开办美术专业后,师生队伍才逐渐壮大。小楼每天从天亮到熄灯,练声的、练琴的,各种尚未形成曲调的声音交汇在一起,那常热闹。那时的学校处于发展期,办学条件还较差,但师生们都很团结,干劲很大。公共办公室除了是办公之地,还是教师教研、课间休息的地方,每当课间休息时间,大家聚在这个大办公室里,聊聊教学心得、聊聊工作和生活的事情,相互说点笑话,然后倒上办公室同志准备好的开水,再开心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在这个小楼里,相继创办了音乐学、音乐表演、美术学、艺术没计4个专业,举办了信阳市历史上第一场交响音乐会,举办了高雅艺术进军营活动,这个活动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2004年10月,音乐美术分开建系,美术系搬到教五楼,2005年秋,新艺术楼建成,音乐系和美术系一起搬到新楼。我们都离开了海院。

海院大概是在2001年改名为海苑,好像是为了迎接评估,学校规范了院落、楼宇的名字,老艺术楼东头立了块刻有“海苑”的石头,从此,海院的名字便成为历史。(原载于《信阳师院报》2020年12月31日,第564 期)